乱世枭皇:柴荣
乱世枭皇:柴荣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乱世枭皇:柴荣 > 第36章 后周攻南唐之战十

第36章 后周攻南唐之战十

加入书架
书名:
乱世枭皇:柴荣
作者:
奋斗地二头
本章字数:
8376
更新时间:
2024-11-21

连克数州(二)

在那个温暖而生机勃勃的4月19日,春日的阳光洒满了大地,万物复苏,一片欣欣向荣之景。吴越国的君主钱弘俶,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军事才能,于这春意最浓之时,精心布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。他深知,此战不仅关乎领土的扩张,更是吴越国威与荣耀的彰显。于是,他毅然决然地派遣了麾下最为忠诚勇猛的上直都指挥使路彦铢,此人不仅武艺高强,更兼智勇双全,是军中不可多得的将才。

路彦铢领命后,迅速集结了一支由吴越国精锐士兵组成的部队,他们身着闪亮的铠甲,手持锋利的兵刃,士气高昂,如同出鞘的利剑,直指宣州。随着一声令下,这支铁骑如潮水般涌向宣州城,攻势凌厉,势不可挡,展现了吴越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昂的斗志。

与此同时,吴越的水军也在长江之上悄然展开了行动。在名将罗晟的英明指挥下,水军将士们驾驶着战船,如同蛟龙出海,乘风破浪,悄无声息地在长江北岸布下了天罗地网。这些战船不仅装备精良,而且战术灵活多变,它们或隐匿于江雾之中,或穿梭于暗礁之间,静待着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。其水师之威,足以令任何胆敢侵犯吴越的敌人闻风丧胆。

而南唐方面,面对吴越国如此咄咄逼人的攻势,静海制置使姚彦洪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他深知南唐国势已衰,难以抵挡吴越的强大攻势;同时,他也深知自已麾下的士兵和无辜百姓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。在这关键时刻,姚彦洪做出了一个悲壮而坚定的决定——他率领着万余名士兵及无辜百姓,毅然投奔了吴越。这一举动,不仅是对南唐国势衰微的无奈叹息,更是姚彦洪个人忠诚与生存抉择的深刻体现。他用自已的行动证明了,在国家和民族大义面前,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。

次日清晨,当第一缕温柔的春光穿透薄雾,轻轻拂过大地,4月20日的午后便悄然降临,天空如洗,阳光变得格外明媚,它慷慨地洒在蜿蜒流淌的淝河之上,波光粼粼,仿佛为即将上演的历史一幕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。周世宗,这位英明果敢的君主,身着一袭简朴的战袍,目光如炬,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前线的征途。他的心中,没有半点作为帝王应有的矜持与高傲,唯有对国家的深情厚谊与对胜利的坚定信念。

抵达淝河畔,周世宗没有丝毫停顿,他径直走向那座横跨两岸、见证无数过往的淝桥。桥面上,风带着河水的凉意轻轻拂过,却丝毫未减他心中的热火。他亲自弯下腰身,双手紧握一块看似寻常却异常沉重的石头,肌肉紧绷,青筋隐现,展现出一位君主不为人知的坚韧与力量。随着他的一声低吼,石头被缓缓抬起,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而坚定,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后周将士的心坎上,激起了无尽的斗志与希望。

穿越桥梁,周世宗将那块石头稳稳地放置于对岸后周军的水寨之中,那里,已有众多将士严阵以待,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与对主帅的敬仰。这块石头,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石块,它更成为了周世宗亲征决心的化身,是后周军即将发射出的石炮中最锋利的炮弹,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役将是一场力量与意志的较量,是后周将士们捍卫家园、捍卫荣誉的誓师宣言。

随行的官员们,目睹了这一幕,无不深受感动与鼓舞。他们之中,有年迈的文臣,也有年轻的武将,此刻都放下了平日的身份与架子,纷纷加入到搬运石头的行列中来。每一位官员都挑选了一块石头,或轻或重,但都承载着他们同样的信念与决心。他们或肩扛,或手抬,汗水浸湿了衣襟,却无人言苦,无人言累。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拉长,与周世宗并肩作战,共同筑就了这场战役的坚实基石,也铸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。

在那个风起云涌、英雄辈出的时代,赵匡胤,这位即将开创大宋盛世的传奇人物,正身处一场关乎国家命运与个人生死的秘密侦察之中。夜幕低垂,寿春城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森严,护城河波光粼粼,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机。赵匡胤,身着一袭朴素的战衣,乘坐着一艘由粗犷兽皮制成的简陋小舟,悄无声息地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河水之中,目光如炬,紧盯着城墙上每一丝动静,心中筹谋着破城之策。

城楼上的守军,被这不速之客惊动,顿时警报四起,火光中,一张张紧绷的脸孔迅速瞄准了河中的身影。随着一声令下,万箭齐发,划破夜空,带着呼啸之声直奔赵匡胤而来,每一支箭矢都承载着敌人誓死守卫的决心与恐惧。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赵匡胤的身旁,牙将张琼,一位以勇猛著称的将领,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,他深知自已肩负的不仅是保护主将的重任,更是守护未来王朝希望的使命。

张琼的身躯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盾牌,挡在了赵匡胤的身前,任由箭雨倾泻,将他视为无物。一支利箭,带着死亡的气息,穿透了他厚重的铠甲,深深扎入大腿,剧痛瞬间席卷全身,让他眼前一黑,几乎就要被这突如其来的痛苦吞噬。然而,身为战士的坚韧与对胜利的渴望,让他在短暂的昏迷后,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强行撑开沉重的眼皮,重新站了起来。

鲜血沿着大腿汩汩流出,染红了他的战靴,也染红了周围的水面,但张琼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退缩与畏惧。他深知,此时任何的软弱都将是致命的。于是,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全场的决定——以酒壮胆,强忍剧痛,命令身旁的士卒取来锋利的兵器,不顾一切地砸向自已受伤的大腿骨。伴随着骨骼碎裂的沉闷声响,箭矢终于被硬生生地拔出,鲜血如注,喷洒在空中,形成一幅悲壮而震撼的画面。

张琼的脸色因失血过多而变得苍白,但他的眼神却更加坚定,仿佛那深入骨髓的疼痛不过是他战斗生涯中的一次小小试炼。他紧咬牙关,强忍疼痛,对周围的士卒发出命令,声音虽微弱却充满力量,激励着每一个人继续前行,为了即将到来的胜利而奋斗。这一刻,张琼不仅用自已的行动诠释了忠诚与勇敢,更在赵匡胤的心中种下了深深的敬意与信赖,为日后大宋王朝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石。

与此同时,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,光州、舒州、黄州等地战火纷飞,战云如铅,笼罩天际,预示着一场场血腥的较量即将上演。光州城下,招安巡检使何超身骑高头大马,威风凛凛,他麾下数万大军,皆是从安州、随州、申州、蔡州等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精锐之师,士气如虹,战意滔天。随着一声令下,这些铁骑与步卒如同潮水般向光州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势,箭矢如雨,投石机轰鸣,整个城池仿佛置身于末日般的场景之中。

城内,光州刺史张绍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势,脸色苍白,他深知凭一已之力难以抵挡,最终在绝望之中做出了决定——弃城而逃,留下满城的混乱与惊恐。而负责守卫城池的都监张承翰,则在权衡利弊之后,选择了更为理智的道路,他打开了城门,高举白旗,宣布归降后周,光州这座坚城,就这样在转瞬间易主,落入了后周军队的掌控之中。

就在光州沦陷的次日,噩运如同连锁反应般蔓延至舒州。舒州刺史郭令图,这位在战场上屡建奇功的将领,此刻却成了舒州命运的终结者。他率领麾下精锐,势如破竹,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,便顺利攻克了舒州城,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城头。舒州百姓与守军,或惊恐,或无奈,只能眼睁睁看着城池的变换旗帜,心中五味杂陈。

而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中,最为震撼人心的消息如同惊雷般自蕲州的上空炸响,回响在整个南唐的疆域之内。蕲州,这座曾经坚不可摧的军事重镇,如今却成为了命运转折的关键舞台。将领李福,在南唐末日的阴霾笼罩之下,这位昔日战无不胜的武将,却做出了一个让世人瞠目结舌、难以置信的决定。

面对南唐国运将倾,敌军压境,生死存亡之际,李福并未选择如同往昔那般,率领麾下将士誓死守城,血染战袍,以生命捍卫国家的每一寸土地。相反,他内心深处似乎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挣扎与抉择,最终,一个沉重而决绝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。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他独自步入知州府邸,面对同样忧虑重重、心力交瘁的知州王承巂,李福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——那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,也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。

在一番沉默而深长的对视后,李福缓缓拔出了腰间的佩剑,剑光如寒月般清冷,映照出两人各自不同的命运轨迹。随着一声沉重的叹息,剑锋划破空气,终结了王承巂的生命,也终结了南唐在蕲州的最后一线希望。这一举动,不仅是李福个人对南唐皇朝的诀别仪式,更是他以一种极端而决绝的方式,向世人宣告了他对新时代的接纳与臣服。

随后,李福走出知州府邸,面向全州军民,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,穿透了风雨,传遍了每一个角落。他宣布了集体投降的决定,并承诺将保护全州百姓免受战火侵扰,这一决定虽然令人痛心,却也在绝望中带来了一丝生存的希望。军民们面面相觑,震惊之余,更多的是对这位将领复杂情感的共鸣与理解。他们纷纷放下武器,跟随李福的步伐,踏上了向新统治者效忠的道路。

这一举动,对于南唐而言,无疑是防线上的一道裂痕,它迅速蔓延,侵蚀着整个王朝的根基。消息传至金陵,南唐皇室震惊之余,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绝望与无奈。这个曾经辉煌一时,文治武功皆备的王朝,如今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已的疆土一块块被蚕食,一步步走向末路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南唐的兴衰更替,成为了后世无尽感慨与反思的素材。

周世宗目睹战机已至,心中暗自思量,此正是乘胜追击、扩大战果的绝佳时机。他当即下令,由经验丰富的六宅使齐藏珍统率精锐之师,如离弦之箭般直扑黄州,誓要借着一股不可阻挡的锐气,将南唐的军事力量从淮南这片富饶之地彻底拔除,以彰显后周王朝的赫赫威名与不可侵犯的领土意志。

在这场漫长而激烈的战役背后,隐藏着一曲忠诚与背叛交织的复杂旋律。回想起往昔,周世宗在征伐后蜀的征途中,展现出了超越寻常帝王的仁慈与宽宏,他不仅赦免了众多战俘,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度,允许部分后蜀士兵编入后周军队,赋予他们新的使命与希望,期望他们能在新的旗帜下,以忠诚和勇气证明自已。然而,世事难料,人性的复杂远超想象。当这些士兵随军转战至淮南前线,面对旧主的诱惑与现实的抉择,他们中的一些人却选择了重归南唐的怀抱,这无疑是对周世宗深切信任与厚望的沉重背叛,也在军中投下了信任的阴影。

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,周世宗内心虽有波澜,但更多的是对军纪严明的坚持与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。他深知,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任何一丝的宽容都可能成为动摇军心的导火索。于是,在4月29日那个决定性的日子里,当南唐国主李璟在重重压力之下,不得不将这一百五十名叛变的士兵交还时,周世宗没有丝毫的犹豫与迟疑。他果断下令,将这批背弃誓言、动摇军心的逃兵,在众将士的见证下,一一斩首示众。这一举动,不仅是对军纪的严格维护,更是对忠诚与背叛界限的清晰划定,它向全军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:在战争与荣誉面前,任何背叛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,而忠诚与勇敢,则是赢得最终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